焦慮行為
孩子若持續不安、身體擺動多、咬指甲、抽筋、眨眼等,代表孩童可能出現了焦慮行為,其中較多孩童會有分離焦慮,像是出現反抗、哭鬧、拒絕他人等行為,可能擔憂父母會離開他、拋棄他,因而孩童需要更多的安全感及舒適感。
建議:
知道孩子焦慮的原因、增進孩子安全感、維持穩定的生活型態、避免欺騙或恐嚇的方式處理、漸進式引導孩子認識了解陌生的事物。
對策:
- 面對焦慮問題的兒少基本教養態度
- 父母以從容安心的態度面對孩子,增進孩子的安全感。
- 維持穩定生活形態,讓孩子對生活有控制感與安全感。若作息有變化,可先告知孩子以讓他安心。
- 創造友善空間,例如留一盞夜燈給不想要獨睡的孩子。
- 進行一般安全教育時,不以欺騙或恐嚇的方式處罰小孩,應以說理方式進行。
- 給猶豫型孩子擁抱和保證,不強迫做立即改變,或要求他做超齡的選擇責任。
- 漸進式引導孩子會害怕的人、事、物或情境,引起他們的好奇心。
- 焦慮過於強烈或影響了家庭活動,可尋求心理衛生專業協助。
- 面對分離焦慮的兒少之親子教養態度
- 嬰幼兒時期開始,讓孩子知道你離開他的視線時,你仍然存在。
- 當孩子抗拒時,不強迫他讓親戚或朋友抱他。
- 穩定回應孩子需要你擁抱、安撫的安全需求。
- 盡量讓孩子對於生活中會發生的事有預期。
- 平常就訓練孩子獨處,讓孩子獨處時,也要讓他知道你就在附近。
- 提供孩子安心物品,以協助陪伴孩子度過焦慮症狀。
- 與孩子討論造成他焦慮的原因,並讓他知道有許多人和他一樣有類似焦慮感受。
- 教導孩子一些放鬆的技巧,例如焦慮時深呼吸。
- 面對不說話/選擇性緘默症的兒少親子教養態度
- 不要放棄與孩子說話,可和他一起做某件事,產生對話的好機會。
- 要有耐心保持自發性,主動詢問孩子的經驗。
- 孩子若有發音的問題導致他被嘲笑,可尋求專業語言治療人員。
- 可進一步至醫院尋求資源,安排家庭治療或遊戲治療。
- 面對強迫行為的兒少之親子教養態度
- 家長反省是否對孩子期望太高、太過嚴厲,造成孩子心理壓力。
- 多運用淡化處理的方式,和孩子做其他事,轉移注意力。
- 盡量不要否定孩子的某一個錯誤行為,應正面引導,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行為。
- 若要讓孩子不要去做某件事,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忘掉他想要做的事。
- 家長不放棄持續地提醒與鼓勵,協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。
- 若需服藥,協助孩子按時用藥,並觀察服用藥物後改善的情形以及所產生的副作用,作為就醫參考。
- 家長可以陪伴孩子走出自我封閉的空間,戶外運動促進身心健康。